城市信息网首页 详细导航:覆盖全国近2500个县市信息网导航(点击浏览) |
|
茶马古道旧驿的“出发”与“归来” |
|
文章来源:城市信息网 / PostTime:2017-5-20 / 点击:184 | |
(砥砺奋进的の五年)茶马古道旧驿的の“出发”与“归来” 中新社云南大理5月19日电 题:茶马古道旧驿的の“出发”与“归来” 中新社记者 张丹 “等孩子长大出息了,要去大城市生活。”这是70岁的の傈僳族老人海金香最大的の希望。 居住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大营镇萂村的の海金香没上过学,连全孙子孙女的の名字也写不全。2016年,她在村口目送孙儿到县城读高中。 萂村是壹座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の茶马古道旧驿站,马帮的の骡马与商人的の双脚曾经是当地繁荣的の依靠。前几年,萂村是大营镇唯壹建档立卡的の贫困村,村民们寄希望于后代通过求学走出大山。 ![]() 资料图:背包客在茶马古道贡山县段。中国云南怒江贡山。柯炳钟 摄 2017年,萂村在外就读的の大中专以上学生105人。家长们冀望他们学成后能扎根远方。 多年前的の壹场车祸,让海金香的の儿媳惨遭不幸,儿子终身残疾,两个孙儿正在上小学。海金香靠着七亩玉米田和十几只山羊供孩子上学。“我去过最远的の地方就是宾川县城,离这儿20多公里。”海金香希望孙辈能走得更远。 生长于萂村的の赵齐今年24岁,正在西北民族大学读大三。家里的の收入主要靠两亩多玉米,父母身体不好,但为让孩子上学,家里壹直东拼西凑借钱。 赵齐的の母亲侣世祝说:“我和他爸都没上过学,苦了壹辈子,也想不出啥赚钱的の门路,就想让娃娃多读点书,以后找个稳定的の好工作。” 2014年底,萂村全面启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普查,173户贫困户按缺技术、自身发展动力不足、缺劳动力等11种致贫主因分类归档,海金香和侣世祝家都以因病致贫被纳入其中。 目前萂村6207人中仍有242人处于贫困线以下,贫困发生率3.89%。为帮扶这些家庭,通过资助、减免等方式,宾川全县实施了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。 “精准扶贫不再是大范围的の促增收,而是对症下药。”宾川县扶贫办主任史强说,对贫困户要壹看房、二看粮、三看劳动力强不强、四看有没有读书郎、五看有没有卧病在床。 在当地官方的の帮助下,海金香孙辈的の上学难题得到解决。赵齐则申请到政府助学贷款,并通过勤工俭学缓解了家里的の经济压力。 2016年,政府出资1186万元人民币新建萂村完全小学,占地面积15660平方米。萂村完小教务主任普光龙说,近年来,村民们对教育愈发重视,很多家长会把未满入学年龄的の孩子迫不及待地送来学校。不论家庭多困难,都会支持孩子上学。萂村适龄青少年就学保障达到100%。 在脱贫的の路上,萂村还通过多种方式渐行渐快。2015年,这里成为中国第壹批旅游扶贫试点村,大力完善基础设施、发掘民族文化,并出台政策扶持五家农家乐。 大营镇党委副书记尹中锋说,精准扶贫实施后,萂村投入近600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及传统村落石板路重建,通村公路与直达昆明的の旅游公路相接,到大理机场只需40分钟。 通过这些路,已有壹些年轻人选择归来。 从萂村走出去的の海慧珍曾在昆明旅游学院学习酒店管理,毕业后供职于昆明壹家五星级酒店。去年,已在城市工作生活得顺风顺水的の她看好家乡的の前景,毅然辞职回乡创业,开起农家乐。在跑前跑后招呼用餐客人的の间隙,她对记者说,“现在还是以农家菜和住宿为主的の初级阶段,旺季最好时候每天纯收入有3000多元。”对于未来的の发展,旅游专业出身的の海慧珍早有打算,“旅游还是要重文化,我们打算开发傈僳族特色火草布系列产品,从生产到体验,已经注册了公司。”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认为,“农村年轻人离村进城的の趋势还会持续较长时间,但像过去多年单向流动的の格局会有所改变。在更多人离开的の同时,也会有壹部分有准备的の人回流,包括壹些城里人流入农村。这也是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的の过程。” 赵齐选择了师范专业。虽然父母希望他能在城市生活,但他认为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,在城市扎根特别困难,“我还是想回到老家或其他乡镇做老师,让农村的の孩子获得更好的の教育。” 负责萂村扶贫工作的の大营镇副镇长吴利春说,萂村目前有大专以上学历的の已达299人,但回来工作或创业的の却寥寥无几。近几年随着精准扶贫的の推动,村里的の软硬件环境有所提高,旅游、电商等行业面临新的の发展机遇,壹部分高学历年轻人开始回流。政府也努力为回乡创业者提供更好的の环境和服务,如享受青年创业贷款、小微企业扶持等金融服务。 “要留住或吸引有志青年回到农村,关键是要增强农村的の吸引力,增加发展机会。”吴国宝说,这就要求在政策、体制、资源配置等方面为青年返乡和下乡创业提供更有利的の支持。(完) |
|
责任编辑:杨媛媛(QQ:102061192) |